為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全面助推鄉村振興。按照北安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深入實施『好日子,從好習慣開始』農民素質和生活品質提昇工程,引導農民逐漸養成好習慣,不斷提昇生活品質。為此,北安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北安市第三屆『脫貧之星』評選活動。通過正向激勵教育,引導廣大貧困群眾樹立自立自強、勤勞致富、脫貧光榮意識,切實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形成『自立自強、文明向上、愛護環境』的農村新風尚。
經過逐級推薦和嚴格評審,最後評選出『脫貧之星』40名,分別為自強之星18名、衛生之星12名、孝心之星10名。今天為您介紹的是自強之星(排名不分先後):
自強之星
城郊鄉3名
67歲的王遂是城郊鄉革命村村民。他患有肌肉萎縮,妻子半身不遂,家裡主要經濟來源靠流轉出去的18.3畝土地。2016年,王遂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向村裡申請了公益性崗位,負責革命屯機井房管理和維護工作。他踏實肯乾,這些年每年收入近2萬多元。他用實際行動證明,靠自己辛勤努力也能脫貧。
陰德財,城郊鄉建民村村民。家中3口人,他患有心髒病,妻子長年有病,兒子上大學,家中僅有12畝土地。自從被納入精准扶貧對象後,他積極發展庭院經濟,白天種地,晚上在工地看大門,並加入了村集體農機作業隊,通過多渠道增收脫貧,他的事跡影響和感染了許多身邊人,成為脫貧摘帽的典型。
57歲的李長青是城郊鄉新華村村民。11歲時因觸電左臂截肢,妻子患類風濕行走不便。20多年來,夫妻倆通過自強奮斗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李長青感慨的說:『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各級乾部的真幫實扶,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貧困現狀,實現脫貧致富』。
通北鎮2名
通北鎮鑫通社區居民陸學,老伴多病,日子拮據。去年秋天豬價持續上漲,他把自養的豬賣了4800多元錢,又買來了豬仔。老兩口在幫扶人的鼓勵下,加盟大鵝養殖合作社,既養豬又養鵝,去年年底,全家純收入達到2萬多元,成功實現了脫貧。
40出頭的王麗娟,是通北鎮鑫通社區居民。家有76歲的母親,哥哥離異將聾啞並智力殘疾的侄子留給了她,老少三輩相依為命,父親去世時還欠下的許多外債,但王麗娟勤勞肯乾,很快把外債還上了。她還帶動身邊的鄰居一起到廠裡打工,如今,這個特殊家庭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趙光鎮1名
趙光鎮福安村村民張井海,3口之家,他與哥哥都身患殘疾,母親年事已高。他走路都得扶牆,但他並沒有失去生活信心,自己開了一個小型修理部,平時給村民修修機器,焊些小活,修理一些小型農用車,掙錢維持家用靠手藝養活全家人,為此深受村民們盛贊。
二井鎮1名
患有腦梗的王樹春,是二井鎮建華村村民。2019年,他承包了70畝土地種植大豆,在他的悉心呵護下,大豆成活率達到97%以上,收入2多萬元。為減輕丈夫負擔,妻子到飯店打工,兒子畢業後也到飯店做傳菜員。如今,敢想敢乾的王樹春已成為村裡勤勞致富的帶頭人。
石泉鎮3名
47歲的姜連軍,是石泉鎮石遠村村民。他為人勤勞朴實,2018年在幫扶人幫助下養殖了生豬20頭,本地雞100只,閑時還打零工增加收入,生活逐漸有了起色,他憑借自己努力現已徹底脫貧。
石泉鎮發展村村民段明軍,2016年到2019年,他通過三年的勤懇養殖,生活大有改善。2019年又在幫扶人的支持和親屬的幫助下,購買了兩頭母牛,今年產下一頭健康的小母牛,他通過自身的奮斗,現已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
64歲的馬喜文,石泉鎮勤儉村村民。他與老伴身體都不好,無力經營土地。通過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的引導,他籌集資金購買了兩頭黃牛,通過精心飼養,兩頭黃牛繁殖了牛犢。不但還清了借款,還存欄了六頭,每年增收兩萬元。如今馬喜文家通過危房改造政策租賃了磚房,過上了幸福生活。
楊家鄉3名
剛到不惑之年的秘廣國,是楊家鄉民義村村民,2017年妻子患急性胰腺炎,花費醫療費20餘萬元,巨大的經濟壓力沒有使他放棄生活的希望,他不等不靠,通過種植土地,養殖繁育母牛3頭,自繁3頭幼牛,增加15000元收入,現已實現脫貧。
楊家鄉民主村村民商貴,利用老伴熟練的孵化技術,搞起了孵化養殖,每年增收4000元。他還利用房前屋後種植雜糧雜豆,開墾荒坡,種植甜糯玉米,每年增收近1000元。同時國家種養獎勵補貼達1600多元。2019年老兩口在幫扶人的協調下住進了三間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徹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楊家鄉模范村村民孫洪強,在幫扶人的幫助下買了3頭大黃牛2頭小牛,在村獸醫的指導下,僅一年多時間,他家的牛就增加到了7頭,現已實現脫貧。
主星鄉1名
主星鄉紅光村村民劉秀文,妻子患肝硬化,治病欠下不少債務,孩子在讀。他不等不靠,在耕種自家土地的同時外包土地15公頃,大幅提高了家庭收入,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又貸款10萬元發展種植業,用他的話說:有黨的好政策,我們一定會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快!
東勝鄉1名
東勝鄉東勝村村民王景山,王景山夫婦搞庭院養殖,買了100多只雞雛,養了三頭豬,年純收入12000元,小額貸款每年分紅3500元,土地流轉收入8250元,老兩口通過辛勤勞作和國家的扶貧項目,不但穩定脫貧,還走上了致富道路。
海興鎮3名
海星鎮興隆村村民吳德江,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經濟負擔沈重,他從不怨天尤人,而是發展養殖業購買了山羊8只,一年期間繁殖小羊7只,共計15只年收入增加近5000元以上。他逢人便說:只有樹立了良好的生活觀念,自力更生,努力勞動一定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身殘志堅的韓德龍,是海星鎮興旺村村民。在幫扶人的幫助下,他飼養鵝、雞、豬,還耕種22畝土地。2018年鎮村兩級政府為他建了42平方米磚鐵結構的新房,一家人的乾勁更足了。2019年他養豬四頭,牛存欄達到11頭,鴨鵝達百只,成為了全村致富的表率。
海星鎮海星村村民雷音忠,年邁體弱,妻子患精神疾病,他籌措資金在自家小院建起一處小酒坊,燒出的純糧食小燒在四裡八鄉供不應求。同時利用棄的酒糟飼養了200只鴨子,如今大半的鴨子都已下蛋,增加收入4萬多元。他用勤勞與汗水,鋪就了脫貧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