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點贊中國之大國工匠:焊接鑄品牌 技藝譽海外
2019年09月02日 09:05   編輯:呂博


  王海在指導青年焊接工人。香港文匯報記者 於海江 攝

  『焊接難題找王海。』在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中,香港文匯報記者聽到最多關於介紹王海的一句話。王海從一名普通焊接工人做起,34年來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攻堅克難,不斷創新出的技術讓『老外』伸出大拇指,無論是在行業焊接領域內,還是在國內外重要客戶視線裡,他已經成為質量過硬的名牌,其焊接技術為公司成功打開海外市場作出突出貢獻。

  成績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時間與毅力的結合。在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的國家級王海技能大師工作室裡,香港文匯報記者見到了這位名揚海外的焊接大師,外表憨厚的他,眼神中透露著堅毅和執著。

  人被焊煙嗆到頭暈眼花

  1986年,王海按著當時單位的制度,接替家中老人的工作,初中畢業後就入廠跟著師傅學習技藝,同他一起入廠的都是從中級學徒開始,只有他是初級。但這沒有成為王海學習技術的障礙。從一點一滴中做起,為盡快掌握技術要領,王海每天都把學習的出發點定位在工作實踐中。他說,『那時拿起焊把一練就是半天,人被焊煙嗆得頭暈眼花,臉烤脫了皮,眼睛被弧光晃得又紅又腫,胳膊和腿上燙的盡是傷疤。』很長一段時間裡,王海膝蓋上的血泡一直沒有好過,常拿焊條的兩根手指上也結了一層厚厚的硬繭,可他從未退縮過。

  為了彌補文化理論底子薄的不足,王海回憶說,『那時每天都要堅持閱讀專業書籍2小時。家裡的枕頭比別人的要高出一塊,因為枕頭下面塞滿了書。家人不得不把枕頭的棉芯取出一部分,以降低枕頭的高度。』焊條比別人用得多、汗水比別人流得多、身上被燙出的傷疤比別人多。靠著能吃苦、肯鑽研的精神,一年後王海提前正式上崗,當時學徒都要兩年纔可以。

  從售後服務中找到靈感

  不滿足現狀,掌握原有工藝後,王海總會向新工藝發起挑戰。王海回憶,公司首次接到出口澳洲的糧食漏斗車和煤炭漏斗時,必需要掌握氣體保護焊技術,但當時使用這種方法的人極少,找不到經驗借鑒,大家都覺得這種方式煙大有毒,而且對人臉皮膚還有傷害,更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嘗試。但這項技術是澳大利亞客戶的要求,而且與傳統電焊比較,效率可提昇2倍至3倍。

  王海說,『自己只能查資料、做試驗,一點點探索,記得有一次,在日本產焊接設備的售後服務中,看到售後人員的焊接技術後,感覺這與自己心中想要達到氣體保護焊技術非常接近。』售後人員留下的一塊鋼板,成為他的重點研究對象。經過不懈的努力,王海終於突破技術難題,成功掌握了氣體保護焊技術,並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焊接方式。平、立、橫、仰全位置,高強鋼、80A鋼、不鏽鋼、鋁合金等多種有色金屬均可操作,不僅焊接成型美觀,而且工作效率極高。在2001年公司氣體保護焊技能大賽中,他用此法一舉奪魁,獲得電焊工種狀元稱號。特別是外國監造看到王海的焊縫後非常滿意,從此只要聽說是王海焊接的焊縫,可以直接享受『免檢』待遇。

  一道焊縫如同一個簽名

  『一道焊縫就如同一個簽名,你所焊的焊縫不允許有一點紕漏,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用戶的檢驗。』王海說。

  2012年,公司創立了第一個焊接金藍領工作室,作為工作室負責人,在焊接的世界裡盡情遨游,打開一個又一個新的領域。次年1月,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開始為世界知名的礦業集團必和必拓公司生產40噸軸重不鏽鋼礦石車。該車是世界頂級產品,特別是不鏽鋼焊接的質量要求極其嚴格。

  面對交貨期緊、質量要求高、短時間內培訓多名焊接人員並要求取得外方認可的焊接資質,公司和車間領導將目光轉向了金藍領工作室,並決定,在必和必拓礦石車生產中,不設檢查員,全部由金藍領工作室的成員擔任質量負責人和員工培訓,並直接對外方監造人員負責。

  王海帶領工作室成員,用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對焊接全過程的有效監控贏得了必和必拓公司外方監造對產品質量和金藍領工作室的認可,認為焊接質量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並把後續兩個批次2,000多輛的訂單全部與王海所在的公司簽訂。

  王海介紹,『至今為止,金藍領工作室共解決技術難題65項,核心焊接期刊發表論文14篇,共獲得創新成果120項。其中公司級創新成果18項,公司工會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成果102項,其中特等獎一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3項,公司人力資源部優秀管理成果獎6項。培訓人員累計1,904人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鋁合金焊接領域中,已有20多位成員取得國際焊接技師或國際焊接技士證書。』

  由於成績出色,2013年11月工作室昇級為『國家級王海技能大師工作室』。2014年榮獲『全國首批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全國工人先鋒號』,2019年1月被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命名為『火車頭勞模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