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 黑龍江省276萬人外出祭掃
掃墓祭祖
放風箏
蕩秋千
踏青 植樹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由於清明和寒食相近,寒食禁火,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直到今天,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古人認為,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正是清明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我國還有清明植樹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