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專題  >  專題新聞
搜 索
古建神韻的守望者 不忘初心的修繕師——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張念 奏響『一帶一路』的青春之歌
2018-05-07 07:58:43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在遼闊無垠的世界上,散布著許多頗具特色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都是人類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全世界各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積淀和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因此,保護好這些古建築,利在今世,功在千秋。而對古建築進行適當的修繕,是保護它的文物價值,即保護它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重要手段,確保古建築修繕工程的施工質量對於保護我國古老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於此,古建築修繕工程師,更是格外重要且不可多得的寶貴人力資源。

黑建職院古建專業學生張念

  張念,1987年出生,2006年考入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中國古建築工程專業,於2009年進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建築所,從事中國古建築的保護設計等相關工作。

  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工程師,張念先後參與了西藏江孜白居寺的保護設計、河北易縣清西陵慕東陵的搶救性保護、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的修繕設計等古建築修繕工作。

  2012年,張念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正式參與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隊,飛往柬埔寨,開展對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修復工作。張念開啟了對吳哥古跡從認知到熟識,在全程參與吳哥古跡的保護修繕工作中體會到援外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易,任道而重遠。他的工作是從塌落的建築中找回1萬多塊原石頭,按1000多年前的樣子進行拼接還原。這些石頭,最小的只有5厘米。這場由英國、法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考古界奧林匹克大賽,張念在團隊中展示出中國古建築工程師的風采、展現了龍江高職學子的昂揚風貌,奏響了『一帶一路』上的青春之歌!

  援柬工作期間,受到了包括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延東在內的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們鼓勵援柬工作隊員克服困難,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文物保護援外工作,為中柬友誼添磚加瓦。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 看望中國援建柬埔寨吳哥窟的工作人員(前排左一)

  2016年,在國家倡議『一帶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積極響應,參與推動中烏交流與合作,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一員,張念有幸參與了中國政府援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專程接見項目組成員,這是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信任,也是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者所做出貢獻度肯定和支持。

  古建築,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精神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見證了一座城市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也是一座城市歷史的印記。一旦古建築遭到破壞,不僅失去了一座城市的見證者,並且也對我國文化遺產造成損失。古建築存在的意義並不在於它能住多少人,更在於其自身的歷史遺跡和內涵。張念說: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唯有通過自身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纔能在文物保護援外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紮實。

  上天從來都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向上的人。文物修復工作復雜且乏味,需要絕對的專注與大量的古文化知識,很多事情努力了可能結果不盡人意,但還是要堅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時間都會在未來的日子裡以另一種美好的形式回報於你。越努力,真的就越幸運。

  伍迪艾倫說:時間消逝,我們看似失去了些什麼,其實卻獲得了些什麼,因為,我們有了珍貴的記憶。誠然,不管是什麼樣的歷史和歲月,都應該被我們所銘記。古建築,是體現文化內涵的重要標識,對其進行保護與維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與利用。古建築的保護與維修,不僅涉及建築本身,還與地方經濟、市場需求、社會、人文風貌以及歷史淵源等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故此,我們理應感謝這些時間的修補者,為我們再現一幕幕震撼的歷史畫卷。

張念在校期間制作的金龍和璽彩畫

  當今社會的腳步是快速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但是丟掉的東西卻越來越多,比如電腦代替了紙和筆,手機代替了紙和筆,太多人把漢字僅僅當成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好好寫字,還是一種信仰。明天與未來,已被耕耘上千年,不管走了多遠,都要記得來時的目的。『傳承』二字,是每個當代年輕人應該重新重視和敬畏的。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短,但是可以把握生命的寬度。

  這位優秀的龍江高職學子張念,用自己的故事詮釋了什麼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責任編輯:王蕊
【專題】2018年黑龍江省職業教育活動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