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專題  >  專題新聞
搜 索
為了大地的豐收 ——記哈爾濱市賓縣職教中心教師朱勤、李影賓
2018-05-04 16:45:11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波光瀲灩的賓縣二龍湖的北岸,哈同公路二龍山過境段的旁邊,有一幢豐碑式的大樓屹立在那裡,它就是賓縣職教中心。已從這裡退休的教師朱勤和在崗教師李影賓,從事農教、科研、育種、推廣和科普多年,他們德高勤勉,藝能勞績,誠忠守志,家國情懷,足稱表率,堪為創業精英,當是時代先鋒。君不見,20年前,朱勤和李影賓就是黑龍江的新聞人物了。他們在龍江玉米育種平臺華麗轉身,光耀北國,一度被稱為哈東地區的『袁隆平』。

賓縣職教中心現代農藝技術專業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李影賓老師到田間地頭為種植戶講解玉米生產技術。圖片由賈曉光提供(照片會標前講解著為李影賓)

  賓縣職教中心歷史資料顯示:1997年朱勤獲得了哈爾濱市科技貢獻獎。1996年——1998年他所承擔的《萬畝玉米創雙千課題》圓滿成功。其中『玉米立體通透栽培技術』,榮獲哈爾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他被評為『哈爾濱市星火計劃帶頭人』;2000年他被哈爾濱市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是為哈爾濱市『九五重點項目《優質、高產、多抗玉米選育課題》主持人』;2004年、2007年、2013年,他率領團隊開創性地先後培育出了『哈豐1號』、『哈豐2號』、『哈豐3號』玉米新品種。李影賓,1996年,他成為《哈爾濱市萬畝玉米創雙千示范工程》和《玉米大面積高產示范》課題目研究人員。經三年苦戰,實現玉米畝產566.38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產112.8公斤,平均增產率為24.8%,在這兩項技術推廣區增產玉米2.71億公斤,增加經濟收入3000萬元。1998年,他被哈爾濱市科委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當年,他參與首創的玉米立體通透栽培模式,在哈爾濱市地區三年推廣20萬畝,平均畝產1063.78公斤,畝產值均超千元。該項技術又向雙城,肇東,大慶推廣三萬畝。1999年他又榮獲縣級科技突出貢就獎。2002年他榮獲第六屆哈爾濱市青年科技獎。2003一2007年他連續榮獲縣政府記功獎,2005年他被評為縣級勞動模范;2006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5年獲縣政府記功獎。哈豐系列玉米推廣超過超過百萬畝,增產超億公斤糧食。為農民增收上億元,創造了玉米良種繁育的奇跡,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做出突出貢獻的朱勤和李影賓及其助手們,技風高表,德昭日月,我們的大眾理當為之歌吟。

  願做園丁育英纔

  『黑發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朱勤老師像職教戰線上的一頭老黃牛,幾十年勤勤懇懇,默默耕作,功績卓越。『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馬靠奮蹄馳千裡,人憑登攀展纔華。』朱勤老師退休以後,李影賓老師接過了率領團隊繼續前行的重任。這支團隊的精神傳承、良工心苦,育得桃李滿門。他們的學生楊寶軍現授予黑龍江省百名好主任,黑龍江省百名創業之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時任省委書記王憲魁、省長陸昊、省農委主任王金會分別接見楊寶軍並合影。2017年、2018年他分別被省農委授予黑龍江農民創業巡回宣講團成員,奔赴全省各地實施宣講。他們培養的學生李淵秋、金洪利等成了鄉鎮政府領導,左貴友、李波等成了村乾部,戴永久、李慶峰成了農業技術骨乾。近年來,他們還立足於把科研、生產、培訓結合起來,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00人次,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橕。

  賓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縣耕地面積242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佔耕地面積的70%以上。怎樣培育優質玉米品種、開發種植業人力資源、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是職教中心農學專業教師團隊不斷思考的課題。2015年,賓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點縣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李影賓率領的團隊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大膽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一體化人纔培養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涉農專業建設和縣域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有效對接和人纔培養的新途徑,為賓縣及省內外培養了大批農業技術人纔。2011年—2017年,賓縣連續七年榮獲『全國產糧大縣』稱號。『教研產培』一體化人纔培養模式整合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各方面資源,體現了中職辦學『教學工廠』理念,又踐行了職業學校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

  思想。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許身糧農終有成

  『仙山出秀木,湖深孕蛟龍』。朱勤接地氣,在基層,知民情,重育種。他當過村會計、公社農科站長,借助省院專家的人力資源,1975年,他參與縣『南繁隊』去海南育種。海天而歸,壯懷激越。朱勤被調入縣五七大學〔後改職教中心〕教學。『壯歲不改少年志,崢嶸不懼路坎坷』。1989年,朱勤決意在自家園田試驗育種。妻兒親友多有怨言,擔心砸鍋斷了家人生計,朱勤捨小家,為大家,高風高義,大德大仁,在幾十畝園田上彰顯了撼人心魂的家國情懷。年味尚未散盡,他就頂著料峭的春寒,踏著白凝的冰凌上地了,謀劃地塊,選種選肥,一絲不苟做著備耕的諸項工作。直到東山吐月,他纔拖沓著沈重的步子推開家門。夏日,他長天守護在園田裡,像護守嬰幼兒那樣,一棵棵撫摸著玉米秧苗,趕上雨季,他拿著鐵鍬,疏水導流,有次山洪宣泄,差點把他卷走。為了觀察玉米生長的某些細節,他乾脆支起塑料棚,睡在地頭,忍受蚊蟲叮咬和毒蛇侵襲,借著手電桶的光亮,記載各種數據。秋日裡,他更是全天候守護在試驗田,跟偷青的某些陋習較勁。他說地裡的玉米一棵也不能少,產量估算一點不能含糊。『非凡之人,總是與眾不同。他吃不像吃,睡不像睡,涼一口,熱一頓,沒睡囫圇覺,沒年沒節地?轆著,咋累咋苦,一進玉米地,他就撒歡了。』村裡人如是說。

  誰說不是呢?那會兒沒錢去海南,他就在自家窗臺盆栽育種。室內光弱,他就接兩個大燈泡增溫。囑咐愛人按時澆水、開燈、關燈,像侍弄嬰兒一樣倦體勞神。秋來,他的玉米只結十幾粒,可他不放棄,不拋棄,只為解決龍江水苞米、株型、熟期、產量等項問題。『千古長憶育種人,萬代感恩當書文。今番群城有高表,大德高義蕩天雲』

  甘為大地寫忠誠

  『豬圈難養千裡馬,花盆難栽萬年松』。1996年,賓縣科委申請立項《哈爾濱市萬畝玉米創雙千師范工程》和《玉米大面積高產示范》課題,朱勤是主持人,李影賓是執行人,同為課題組研究人員。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朱勤和李影賓沒有退路。朱勤說:『科研就是獻身,古今沙場幾人回。』李影賓也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為了試驗,他妻兒難顧,家務難料,全身心投入到了試驗中。所幸,學校為了支持他們的科學實驗,給他們調換了75畝試驗田、配置了近百萬元的農機、農藝實驗實訓設備;近年來,學校還續投70萬元新建400平方米溫室、1200平方米大棚等保護地設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曾經的個人行為已轉化為國家行為,黨和政府特別關注他們的試驗和科研活動。賓縣縣委縣政府多次給予項目資金支持,縣領導經常到試驗田進行檢查指導;市科技局撥上百萬元專款支持玉米育種項目,省教育廳職成處領導到試驗田調研;國家農業部農業司司長親自到育種田考察、調研。

  朱李團隊推廣的觸角還延伸到了黑吉遼蒙總有300萬畝。增產1.5億公斤。增收2.2億元。其後的哈豐3號也好戲連臺,推廣100萬畝,增產5000萬公斤,農民增收1億元。朱勤李影賓團隊給黑吉遼蒙大地帶來豐收,有人為他們吟詩賦辭:『你們是天下的糧倉,你們是家國的希望,你們是大地的青茵,你們是秋日的輝煌。你們是母親的微笑,你們是綠野的絕響。』

  結束語

  『糧豐實,天下安』『湖廣熟,天下足』古籍裡不少篇章談農說糧。五千文脈,首重兵糧。治國當以農為本,且以軍為要。糧食安全甚比國防安全更為緊迫突出,越是在此背景下,也就越發看出朱勤和李影賓他們的工作戰略內涵和國安意義。因為蒼古大地的豐收,因為天下母親的微笑,我們更加崇仰和膜拜朱勤李影賓及其團隊。

  青山翹首,長河低吟,星月輝耀,大地銘記。寫完此章,僅以小詩吟之:春和景明四月天,雲飄氣暖好耕田。幸得家國有赤子,築起糧倉萬民歡。

責任編輯:王蕊
【專題】2018年黑龍江省職業教育活動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