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工商總局、版權局印發《關於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若乾意見》的通知
2017年04月18日 04:25   編輯:邵春英


  知識產權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工商總局、版權局印發《關於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若乾意見》的通知

  國知發協字〔2017〕20號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知識產權、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農業、文化、海關、工商(市場監管)、版權主管部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乾意見》(中發〔2016〕7號),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驅動發展,現將《關於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若乾意見》印發,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知識產權局 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農業部 文化部

海關總署 工商總局 版權局


2017年2月27日

  關於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若乾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乾意見》(中發〔2016〕7號),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驅動發展,現就深入推進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我國現代工業的搖籃和根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經過十餘年轉型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知識產權制度漸趨完善,知識產權資源逐步集聚,知識產權環境不斷優化,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的關鍵,發揮東北地區科教資源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對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於計劃經濟體制機制的長期束縛和傳統產業結構剛性制約,東北老工業基地市場化程度不高,創新動力不足。知識產權資源總量少、質量低、空間發展不平衡,轉化運用能力不強,支橕產業發展能力弱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支橕創新驅動發展、參與市場競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深入實施區域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區域布局,創新知識產權體制機制,是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橕。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乾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乾意見》《國務院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乾意見》,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充分發揮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教資源優勢,著力提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水平,發揮知識產權服務支橕作用,夯實知識產權工作基礎,加強知識產權分類指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區域產業競爭新優勢,服務經濟提質增效昇級。

  (二)發展目標

  知識產權支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作用凸顯。專利、商標、版權等各類知識產權年均增長率、人均擁有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重點特色產業知識產權優勢明顯,基層知識產權管理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能力滿足社會需求,形成若乾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高地,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知識產權強省(區)、強市(州)、強縣、強企,知識產權支橕區域和產業創新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作用充分發揮。

  三、提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能力,促進知識產權轉移轉化

  (一)建立市場導向型產學研合作新機制

  加強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鼓勵設置專門機構專職人員。在職稱評定、考核獎勵中突出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導向。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乾規定》。推進省屬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支持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試驗,探索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服務保障機制。鼓勵國有企業賦予下屬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處置和收益分配權。加大『專利金橋』『專利超市』等平臺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搭建各類知識產權對接平臺。支持建設知識產權孵化器,建立專利價值評估、轉化和企業孵化系統集成綜合服務平臺,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化、商品化。

  (二)推進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主體

  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准貫徹工作,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長效機制,提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運用能力。建立經營業績,知識產權和創新並重的國有企業考評模式。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投入,明確財政資金資助科技項目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導向。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知識產權發展基金,鼓勵風險投資機構進入知識產權市場。強化重點行業、重點園區知識產權集群管理。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位和個人參與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的制定。

  (三)強化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財政資金導向

  支持地方建立促進知識產權轉化的專項資金、融資補貼和風險補償,形成以政府資助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多方參與的聯合工作體系。研究知識產權轉化績效預評估機制,探索建立以專利質量和轉化績效為目標的財政資金導向體系。結合區域知識產權資源分析,完善專利資助政策,探索形成按照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進行資助的工作機制,突出對地方重點、支柱、特色、熱點產業發展的支持。建立專利資助動態監管考核機制。

  (四)完善知識產權投融資機制

  優化知識產權市場環境,完善社會化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探索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擔保基金,提高中介機構的評估能力。深入開展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試點,加強專利、商標、版權等質押貸款工作。強化知識產權與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措施的統籌協調,推動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投融資扶持政策、服務平臺和推進機制。支持專利保險試點工作。健全知識產權轉移交易體系,持續辦好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

  四、發揮知識產權支橕引領作用,促進產業結構昇級

  (一)推動知識產權與區域重點產業發展融合

  完善資源信息綜合平臺建設,集聚區域內外知識產權、創新、產業發展等資源,加強各類資源匹配分析,引導資源合理配置。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加強知識產權區域布局工作開展,突出規劃設計和政策引領,聯合探索研究制定知識產權導向目錄和導向規劃,精准謀劃新動能、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探索形成知識產權引領支橕區域產業發展新機制。加快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研究建立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目標評估制度。建立重大產業規劃和政府重大投資活動的知識產權評議機制。推進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建設,完善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位一體的管理服務模式,提高行業協會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能力。

  (二)支橕服務產業技術創新

  加強智能制造、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新能源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知識產權工作,加強對通用設備制造業知識產權創造的支持,加快知識產權與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提高先進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園區知識產權工作,加強節能環保、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知識產權布局,建設專題專利數據庫,開展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范,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商標品牌。開展智能機器人、集成電路裝備、光電子、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加強核電、火電、石化冶金、高檔機床、食品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和轉化水平,促進產業優化昇級、提質增效。

  (三)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工作

  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產權相關政策制定,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建立農業重大科技項目知識產權工作機制,深化知識產權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公益性資金支持的重要作物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利益共享機制。支持東北地區制定地理標志注冊、運用和保護規劃。建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鼓勵農林產品申請並獲取知識產權,加強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申請與保護。鼓勵傳統優勢農產品聯合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或普通商標,注冊外包裝外觀設計專利,支持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實施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林產品品牌培育工程。研究建設農機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示范基地,構建農機專利池,指導成立農機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扶持農牧業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發展。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支持開展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知識產權資源分析,強化黑龍江省糧食產能提昇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產權工作。

  (四)助力東北地區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繁榮

  指導東北地區制定區域傳統知識產業化發展規劃,完善傳統知識的管理、保護和惠益分享機制,建設區域傳統知識數據庫,規范相關資源的獲取、利用。加強與現代科技結合,鼓勵創新並充分利用專利等現有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創新成果。推動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保護與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扶持老字號創新發展,提昇老字號企業品牌價值。加大版權示范工作力度,推進軟件正版化長效機制建設,促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出口。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與合理利用,開展中醫藥知識產權管理保護試點,推進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推動遼寧中部城市群文化產業綜合示范區、大連丹東沿海沿江文化產業先導區和遼西特色文化產業區建設。

  五、加強知識產權分類指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實施差異化知識產權政策

  支持遼寧省發揮知識產權輻射帶動作用,全力開展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相關工作,探索建設路徑和工作方案,出臺指導性政策文件,推進遼寧自貿區等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體系建設,先行試點強市強縣強企建設。發揮吉林省、黑龍江省科教資源優勢,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促進高質量知識產權產出,鼓勵知識產權本地產業化。結合黑龍江省知識產權資源現狀,加強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建設,加強品牌培育,大力推進商標建設工程,深入開展基層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提昇計劃,加強分類指導,夯實地市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基礎。強化吉林省、蒙東地區知識產權基礎能力建設,完善各級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加大知識產權投入,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和意識培養,提高知識產權工作影響力。

  (二)形成若乾知識產權創造運用高地

  打造沈陽、大連、長春和哈爾濱知識產權創造運用高地,爭創知識產權強市,集聚知識產權資源,服務輻射周邊區域發展。支持遼寧沿海經濟帶、長吉圖經濟區、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工業走廊等城市群開展知識產權區域布局試點工作,重點支持通用設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醫藥制造等比較優勢產業發展,建設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集聚區和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產品示范基地。加強長春高新區國家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建設。試點建設東北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研究設立區域知識產權信息中心。針對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優勢產業集聚區,積極開展集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於一體,審查確權、行政執法、維權援助、仲裁調解、司法銜接相聯動的產業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探索設立若乾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北方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支持哈爾濱打造對俄知識產權合作中心城市。探索建立針對主要貿易伙伴的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加強涉外知識產權服務。建設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知識產權環境建設先導區。鼓勵東北地區開展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建設。

  六、夯實知識產權工作基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搭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

  支持建設知識產權資源數據庫、產業專題數據庫,農產品知識產權信息平臺、文化資源信息平臺、知識產權服務信息平臺、蒙漢雙語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共性網絡技術服務平臺等。推動知識產權信息資源進入各級公共圖書館、高校和研究機構信息平臺、科技信息中心等,加強知識產權公共基礎信息開放共享。支持建立專利審查員教育實踐基地,提昇企業專利實務技能和核心競爭力,搭建雙向互動交流平臺。支持探索開展基層知識產權工作服務站建設,拓展基層服務渠道,滿足基層服務需求。加大知識產權服務范圍,主動融入科協宣傳服務、農業科技推廣運用等相關服務工作。

  (二)推進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

  引導設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發展基金,引入高端知識產權服務資源,適時建設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集聚區,指導服務機構集聚發展和布局優化。加快培育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開展知識產權服務業准入放寬試點。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自律建設,規范服務行為,鼓勵成立區域性服務聯盟。探索開展政府購買知識產權服務試點工作,支持地市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與優秀服務機構搭建長效對接機制,建立常態化業務指導培訓機制。鼓勵開展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知識產權服務業的交流學習,提高國際化、市場化水平。

  (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充實基層執法力量,完善知識產權聯合執法和跨地區執法協作機制,積極開展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查辦跨區域、大規模和社會反響強烈的侵權案件。推進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和快速維權工作,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與舉報投訴機制。推進知識產權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將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政處罰行為、重復侵權行為等的信用信息納入社會信用信息目錄,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公示相關信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培育,探索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調解等多元化爭端解決機制。建立涉外知識產權協調處理機制,完善重大知識產權涉外案件上報制度和涉外知識產權法律援助機制。

  (四)強化知識產權人纔培養和宣傳教育

  支持制定知識產權人纔發展規劃,構建面向知識產權行政管理人員、服務業人纔、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人纔的常態化培訓機制,開展高校知識產權服務人纔培養教育試點。支持建立知識產權宣傳教育示范學校,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知識產權選修課,設立知識產權學院。充分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作用。支持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研究基地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人纔職稱評定工作機制,建立區域內外知識產權人纔雙向交流機制,加強專利審查員、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的掛職派駐。創新知識產權宣傳普及模式,多渠道、多手段培育公眾知識產權意識。

  七、加強組織領導與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協調長效機制建設,加強綜合協調、調查研究和督導檢查。支持建立東北地區知識產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將知識產權議題納入東北地區四省區行政省長協商機制。研究制定東北老工業基地知識產權年度促進計劃和知識產權相關配套政策。建立政策執行效果後評價機制,強化政策執行力度。

  (二)做好實施保障

  強化東北地區各省(區)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協調機制建設,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和協作推進。完善地方知識產權政策體系,做好相關政策調整銜接。健全市縣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體系,推動資金、人員向市縣的知識產權服務工作傾斜。加強各部門各層級知識產權工作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強化政府績效考核中的質量導向和運用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