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的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周時期的貢、助、徹即是我國稅收的雛形階段。早在夏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國家憑借政治權利進行強制課征的貢,貢法是夏代統治者根據若乾年土地收獲的平均數,按一定比例征收的農產品。到了商代,貢法逐漸演變為助法,助法是指借農戶之力耕種公田,公田上的收獲全部歸王室所有。到了周代,助法又演變為徹法,徹法在原耕地內打通公田私田的界限,將全部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從收獲的農產品中提取一定數量交給皇室。我國對商業和手工業的課稅最早始於周代。對關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關市之賦』;對伐木、采礦、狩獵、捕魚、制鹽等征收『山澤之賦』。這是我國最早的工商稅收。可見,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稅收一直作為一條主線而存在並不斷發展進步中。
作者: 編輯:平靜 來源: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