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6年07月11日 10:43:12
訂東北網彩信手機報,移動發KTDBW到10658333,聯通發DBWY到1065566600,電信發DBWY到10628999。
東北網手機版 3g.dbw.cn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昇,當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後,就會向高一層次邁進,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內動力。不僅人是這樣,一個組織、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亦是如此。追求卓越不啻為校長辦學征途上的不熄燈塔,亦是其為之傾情盡力的宿願。然而,大學的卓越是什麼?如何去追求大學的卓越?其實,這種思考從未停止,今後也必將永遠延續,但答案永遠屬於校長內心世界永恆的追問與求索。

  辦好一所大學,不僅要解決好“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

  還要深悟大學“是什麼”和“為什麼而存在”的問題,這就是辦學理念。大學的領導們一直都在追求卓越,追逐區域的、國家的、世界的一流大學,彰顯自身的、地方的、行業的辦學特色,大師、大樓、學科、專業,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一大堆關鍵詞築起了大學校長追求卓越之夢。

  在我看來,卓越不是一種標准,而是一種境界。追求大學的卓越應體現在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方面。追求形而上的卓越就是致力於使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培養模式以及價值觀念和校風等大學文化的內涵始終處於卓越狀態,追求形而下的卓越就是要保證讓學科、專業、教材、論文以及各種辦學條件等看得見的指標達到卓越的程度,忽視哪一個方面都不是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由於一些大學過度追逐後者而忽視前者,這就導致了哈瑞·劉易斯教授認為的《失去靈魂的卓越》。劉易斯在哈佛大學任教30多年,並作了8年哈佛學院的院長。在他看來,哈佛失去靈魂卓越的主要方面是忘記了教育的宗旨,而過多地關注了能夠給大學帶來顯赫聲譽的各項指標,包括像競技體育那樣所有美國大學都不可忽視的項目。而對於如何將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培養成為二十幾歲的青年以及讓他們如何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卻沒有做到全心全意。無論劉易斯怎樣說,在我心中哈佛大學都是世界頂級大學的典范,然而,他的觀點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哈佛大學都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時下,一些大學林林總總的現象是否也關乎失去靈魂的卓越?大學變得越來越像政府機構,熱衷於官場文化,追求官階勝於追求學術,“學而優則仕”成為那麼多學者的價值取向;大學變得越來越像商業公司,功利主義泛起,誠信文化荒蕪,學術不端、考試作弊在不小范圍內流行;大學變得越來越像工廠,把學生當做流水線上的一個產品,偏於注重實用技術和生存本領,而缺乏人文情懷和職業情感的培育;大學變得越來越像競技場,喜歡在萬眾面前進行百米衝刺的歡呼雀躍,而不願堅持在那漫長崎嶇的小路上進行默默地長跑;大學變得越來越像戲劇場,浮躁膚淺流行,表演表現熱烈,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潛心於學術的精神成為稀缺,等等。我們的醫學院是否也在其中?蔡元培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絡眾家之學府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

  有大樓、教室、實驗室就是大學嗎?但無之一定不是;有大師、教授、學者,就表明了大學存在的意義嗎?但無之又何以為大學;有學科、專業、論文、著作就表明了大學之大嗎?但無之又怎能說它是一個內涵充盈的大學!在校長心中,抑或注定要把大樓之類、大師之類、學科之類、論文之類統統地裝進去,甚至也必須裝進工人師傅、管理乾部和利益相關者……但無論裝進什麼,裝進多少,唯獨不能忘記不裝有讓大學具有存在意義的學生和由此而發的大愛。尤其重要的是,更不能不深悟裝進心中這千頭萬緒背後的本然!德國學者阿倫特說,“制造一張課桌的意思,不是增加一項財產,而是創造一個參與溝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一名優秀校長應當竭力營造和維護的。”

  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喜歡新事物勝於喜歡舊事物,但在校園內,一些滄桑的老樹卻讓齊醫人更能觸景生情。在學院搬遷時,將飽歷滄桑的山杏、山梨等一些老樹移來,在學海邊已蔚然成林,成為象征齊醫脈絡的思園。矗立在愛園紀念廣場上的由老校區大門兩側浮雕砌成的紀念牆,在記述著齊醫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歷程。校園裡的大醫路、大醫廣場,大醫文化時光隧道等處處彰顯著大醫文化的內涵。以仁園為依托的人文哲學板塊、以德園為依托的醫德文化板塊、以愛園為依托的大愛文化板塊、以思園為依托的歷史傳承板塊、以大醫文化時光隧道為依托的醫學精神板塊以及以林園為依托的生態文化板塊,形成了以仁、德、愛、思為靈魂的“大學至善,大醫精誠,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理念。時任省教育廳副廳長辛寶忠走在校園中說過,“齊醫校園上空處處飄蕩著大醫文化。”文化之與大學猶如陽光之與禾苗,照耀其茁壯成長,猶如血液之與人體,滋養其健康發育。如今每一個生活在齊醫的師生,都時時處處沐浴著“行不言之教”的大醫文化。

作者:    來源:     編輯: 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