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6年07月11日 10:39:04
訂東北網彩信手機報,移動發KTDBW到10658333,聯通發DBWY到1065566600,電信發DBWY到10628999。
東北網手機版 3g.dbw.cn

  孫思邈《大醫精誠》論,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有資格成為中國醫生頂禮膜拜的聖經,也應成為醫學生修身養德的教科書。醫者不僅在學業上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而精於專業,而且在情志上要“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而誠於品德。大醫精誠也應成為附屬醫院的宣言,提昇理念,強化內涵,走集醫教研於一體的“學術型”醫院發展之路。我認為,當附屬醫院全面實現“學術型”醫院、一統黑龍江省西部地區醫療衛生天下的時候,就是齊醫真正崛起之日,這一天就在不遠的將來。

  哲學上說,世界上沒有孤立的事件,彼此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熱帶叢林中的一只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引發太平洋上一場颶風和海嘯。21世紀初進行的國企改革,原本與高等教育沒什麼關系,但恰恰給我院帶來了一次大發展的機遇。當時,鐵道部及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將其醫院和學校等單位一並推向社會。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堅決不能錯過。我們一口氣接收了4個醫院,使學院附屬醫院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迅速壯大,對確保臨床教學質量和擴大學院社會影響發揮了巨大作用。

  2004年,我們接收了齊齊哈爾鐵路中心醫院和與之一並打包的哈爾濱鐵路局齊齊哈爾專科醫院,成為我院附屬第三醫院和附屬第四醫院。齊齊哈爾鐵路中心醫院有著光榮的歷史,《林海雪原》裡萬山叢中一點紅的“小白鴿”、中國工程院院士盛志勇、著名影星葛優的父親葛存壯都曾在這裡工作過,在國家衛生部第一輪等級醫院評審中率先成為齊市首批三級甲等醫院。如此優質的醫療資源,竟唾手可得,這有其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當時,齊齊哈爾市正在進行國企改革,政府系列的醫院也面臨改革的抉擇,所以,政府沒有再接收新醫院的想法,我們失去了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這是天時;學院正計劃在市內建設新校區,地理位置符合醫院方面的願望,這是地利;時任鐵路醫院院長荀永學等一班人,有意願進入醫學院旗下,學院領導也決策果斷,這是人和。有些事就是這樣,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接下來,於2006年接收了北車集團所屬的車輛廠醫院,於2007年又接收了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一重醫院,短短三年時間,學院附屬醫院由2所增加到6所。考慮到當時各附屬醫院的規模有限,精神專科醫院還坐落在郊區,生存較為困難等因素,於是對附屬醫院進行了大整合,將車輛廠醫院並入附屬第三醫院,將一重醫院在接收時直接融入附屬第一醫院,將精神專科醫院遷入附屬第二醫院,並與其合署管理,但保留“番號”。至此,附屬醫院的大格局基本形成,這是齊醫發展史上非常光輝的一頁。

  為了進一步提昇附屬醫院的綜合實力,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啟動了打造“醫療航母”計劃。制定出臺《齊齊哈爾醫學院“2011-2015”附屬醫院發展振興剛要及2020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建設“學術型”附屬醫院的戰略定位。由於各附屬醫院的歷史沿革和狀況不同,對自身使命的理解也往往各持己見。還記得我在附屬醫院任院長時,也一直討論醫療與教學何者為先,何者為重的關系。其實,完成教學任務是作為大學附屬醫院的天職,也是附屬醫院存在的真正意義。但發展好醫療,擁有充足的病例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在附屬醫院處於困難時期,要靠醫療來養家糊口,所以,醫療工作就上昇為頭號任務,而教書育人往往不自覺地淪落為不得不做的“副業”,科學研究則更為可做可不做的錦上添花。這樣的附屬醫院實際上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附屬醫院。我們提出打造“學術型”醫院,就是要突出大學附屬醫院的學術引領作用,要使醫教研三駕馬車並駕齊驅,超越普通的地方醫院,成為區域醫療衛生的領頭羊。關於醫院“型”的概念,沒有像高校那樣提出“研究型”或“應用型”等定位。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醫院分為三級十等,國內個別醫院也提出過建設“研究型”醫院或“學院型”醫院的目標。但我認為,在我國真正意義上能夠稱得上“研究型”醫院的可謂是鳳毛麟角。而“學術型”醫院的定位更適合大多數大學附屬醫院,其中也包括我院附屬醫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事物的發展總是呈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昇。目前,附屬第四醫院已度過經濟最困難時期,其業務收入增長了16倍,但其學術意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與大學附屬醫院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提高其醫教研水平和加快精神學科與專業的發展,學院已將精神衛生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和精神衛生研究所的整合列入規劃,進一步探索醫教研一體化的院系合一新體制新機制。

  從2004年接收廠企醫院到“十二五”期間,以各附屬醫院合計17.6萬平方米的門診大樓和病房大樓相繼落成為標志,學院附屬醫院現階段的規模擴張基本宣告完成。現在,附屬第一、二、三、四醫院分別擁有編制床位800張、1280張、2000張、200張,支橕起了齊齊哈爾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半壁江山。我想,當附屬醫院全面建成“學術型”醫院、一統黑龍江省西部地區醫療衛生天下的時候,就是齊醫真正崛起之日,這一天就在不遠的將來。

  病理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准,然而,病理科在醫院的地位卻不是黃金一線科室。被“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稱為“醫學之本”的病理科,正像有人所說的那樣,現已成為“科室之末”。由於在高等醫學教育中沒有設置病理學專業,大多數臨床醫學畢業生都首選臨床科室,而使醫院病理科長期處於人纔隊伍素質不高和存在人纔短缺現象。目前,全國具備資質的病理醫生僅有9800多名,按照每百張床配備0.95個病理醫師的規定標准,我國病理醫生的缺口在10萬人左右。我院附屬醫院病理科也一度出現病理科醫生短缺的情況,學院為此曾將病理教研室教師派到醫院病理科工作。但這些病理學科的教師往往缺乏臨床經驗,又沒有長遠思想,運行效果不佳。針對這種情況,學院於2008年啟動了一個病理學科大整合的計劃,即決定將三所附屬醫院的病理科與學院的病理教研室整合成一個實體單位——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時任醫療副院長張際緋為中心主任。此舉既可改善病理人員隊伍現狀,又可依托臨床病理診斷中心開設臨床病理學專業方向。當時,附屬醫院既擔心“三甲”評審時因無病理科而受到影響,又在意其經濟利益受到損失,實際上是不大情願的。在審批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更大,首先是醫院和高校的人事關系性質不同。更為糟糕的是省裡正在清理削減事業單位,嚴格控制編制。在這種情況下,要將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批成一個新的事業單位,實在是逆潮流而動,難上加難。全國的醫學院校至今也沒有一個成功的先例,可以想象建立臨床病理診斷中心的難度之大。怎麼辦?越是復雜的問題越應簡單化處理。於是,在政府還沒批准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機構之前,先將三所附屬醫院的病理科連人帶物一並搬遷至學院本部,與學院病理教研室合署工作,由時任教務處處長張曉傑負責具體組建和組建後的業務運行管理工作。一時間,四家幾十口人一起過日子,文化背景不同,工作習慣不同,每個人員還在原單位開工資,經濟核算和管理制度都尚未完善,一切都是在克服困難、克服矛盾中摸索前行。直至2010年,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以李春旭為第一任系主任的病理學系。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經齊齊哈爾市衛生局、省衛生廳、省人事廳、省財政廳、省編辦等廳局的審批和相關省長的簽字,最終於2011年7月被批准為財政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這在全國大學系統中尚屬第一家。

  2014年,病理學系更名為病理學院。病理學院與臨床病理診斷中心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實施教師臨床化和醫生基礎化的深度融合,人纔隊伍素質得到很大提昇,極大提高了臨床診斷、病理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實力和水平,為病理學專業方向的人纔培養創建了良好的基地,學院“應用型病理人纔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評為省級人纔培養創新實驗區。黑龍江省援疆指揮部將支援阿勒泰地區所有醫院臨床病理學科建設的任務全部交給我院臨床病理診斷中心。中心的醫生不辱使命,憑著不畏艱苦的精神和高超的專業水平,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贏得了當地醫院的贊許和信賴。他們不遠千裡選派病理科人員來我院進修學習,直至現在,還通過互聯網與我們臨床病理診斷中心保持遠程會診聯系。

  1999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春天,國務院決定擴大高等教育招生。在之後的幾年裡,幾乎所有高校的辦學規模都有了迅速膨脹。我院也抓住此次機遇,使盡全身解數,盡可能爭取擴招,招生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學院的長足發展。然而擴招後,全國范圍內的高等醫學院校都面臨著同樣的一個問題,即臨床教學基地明顯不足,一些醫學院校的學生在生產實習階段出現了“放羊”現象。當時,我院僅有兩所附屬醫院,床位數不足1000張,難以滿足每年上千名學生的臨床教學和生產實習任務。解決好這一難題,是保證擴招後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維護學院基業常青和社會聲譽的關鍵。

  為了擴大招生而再建幾所醫院,那是行不通的。解放思想,獨闢蹊徑,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們把目光從有限的校園轉向了海闊天空的社會,開創了一條將社會衛生資源轉化為醫學教育資源的新路。各大城市都有一批地方政府直屬的大型“三甲”醫院。他們既是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也是潛在的優質醫學教育資源。如何將其開闢為臨床教學基地,各醫學院校都在想辦法。當時,一些院校與地方醫院建立了協作關系,或給醫院投資,或在醫院建樓,等等。但單純兩個單位之間的契約,常常不夠穩定,運行結果也往往不都令人滿意。我院在走過了這樣一段路程之後,不斷反思。我們深知,在中國做事,只有政府行為纔穩妥靠譜,只有通過以政府紅頭文件將大學和醫院的教學關系確定下來,纔有名有份,纔能保證臨床教學質量,纔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於是,我們開闢了一條非隸屬附屬醫院的建設之路。學院現已將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的所有大型三級甲等醫院包括黑龍江省醫院在內全部納入齊齊哈爾醫學院非隸屬附屬醫院體系,總數達7所,與我院直屬附屬醫院一並排序,在教學功能上等同一體,對保證臨床教學質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為了保證臨床教學質量,學院制訂了《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標准》和新教師上崗試講以及教學督導評估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對11所附屬醫院實施統一規范化管理。各非隸屬附屬醫院都建立了教務科、學生科和黨支部等組織機構,能夠很好地履行大學附屬醫院的職能,符合條件的臨床教師也被學院聘任為相應的教學職稱,直屬附屬醫院和非隸屬附屬醫院完成的教學工作量基本二分天下。經省政府批准的非隸屬附屬醫院具有法律層面的意義,至今在全國范圍內還未見同類做法。

  還有一段我在第一附屬醫院工作的經歷至今難忘。在90年代初期,國家衛生部啟動了全國范圍的三級甲等醫院評審工作。在我剛任院長不久,就接到了黑龍江省衛生廳關於醫院等級評審的紅頭文件,頓時傻眼。在被列為評審醫院的名單中,唯獨在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名稱之後加了一個“三級緩晉”的括號,很明顯取消了第一附屬醫院參評的資格。是否能進入“三甲”方陣,既是醫院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的體現,也直接影響到醫院的生存。面對這紙文件,我們沒有放棄,立即進行了艱難“漫長”的爭取之路。從省衛生廳的醫政處、評審辦到分管廳長、大廳長,我們進行反復匯報,說明情況,陳述晉昇“三甲”對醫院發展的利害攸關。“文件已定,不能修改”、“條件不夠,下一個周期再評”等等,每次得到的都是類似的答復。廳主要領導憑著多年前來過醫院時的印象,回答我們的更直截了當,“你們醫院就像公社的醫院”。盡管遭遇如此刻薄的語言和堅決的不同意,我們仍然執著爭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廳領導終於同意我院參評。千辛萬苦爭取到了參評的資格,隨之而來的迎評壓力更大。如果在評審中“掉鏈子”,對領導而言,比沒參評更丟面子,也會給職工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以嚴重挫傷。所以,全院職工全力以赴,共度時艱,一年多的心血和汗水浸透了醫務人員的心田,也浸透了龍江的黑土地。1995年10月,我們迎來了黑龍江省三級醫院評審專家組。專家組按照標准對我院進行了歷時一周的逐科逐項的檢查評審,最終以較高的分數進入了“三甲”行列,這是醫院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專家組反饋後的那個晚會上,職工們歡欣鼓舞,酒水伴著淚水,盡情舒懷,表達了對醫院的無限熱愛和對未來的滿滿信心。

作者:    來源:     編輯: 羅琳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