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至善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6年07月11日 10:38:35
訂東北網彩信手機報,移動發KTDBW到10658333,聯通發DBWY到1065566600,電信發DBWY到10628999。
東北網手機版 3g.dbw.cn

  大抵一種理論,非分析無以成其綿密,非綜合無以成其高深。我們提出的“三導向”人纔培養模式,雖不構成一種理論,但也不乏深入分析、縝密思考和集理論與實踐之大成。它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醫學教育中的具體落實,也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具體實踐。立德樹人,革故鼎新,使人達到完美境界是大學永恆的責任。大學至善昭示了齊醫的辦學理念,既是齊醫自身的理想追求,也是對教師成長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希望教師的學問要達到至高水平,教師的人格要達到至高境界,以此纔能更好地實現教書育人的使命。

  2008年遷入新校區後,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期間,我們適時提出,將學院工作的主體轉向以內涵建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上來,並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學院的內涵建設。內涵建設就是抓質量,上水平。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醫療和科研等內涵建設的關鍵。

  1998年從附屬醫院來到學院工作,我深深感覺到96年的搬遷和97年的教評是一直縈繞在全體職工心頭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確,在那樣一個不足7萬平方米的袖珍式校園,從中專昇為大專,進而又昇為本科,可以想象,其難難於上青天。搬遷至原東北重機學院的校址,面積一下子擴大了7倍,可謂是齊醫建設發展的大跨越,為後來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有力基礎。沒有那個校園,97年的國家本科院校合格評估一定會受到嚴重影響。

  2007年,在新校區還未建成、老校區陳舊不堪的情況下,學院迎來了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那一次,是對學院領導的大考驗,也是對全體教職員工的大考驗。為了集中財力建設新校區,老校區幾年都未進行大的修繕,擬購置的教學科研設備都計劃集中投在新校區,所以老校區的教學條件就捉襟見肘。加之為了籌集資金,迅速擴大招生數量,宿捨擁擠,有幾個由教室改成的宿捨住了十幾個到二十幾個學生。逢年過節就給學生送餃子、送元宵等,好在領導和輔導員老師的一片赤誠換來了平穩祥和,使我們度過了一段令人提心吊膽的時光。由於高學歷教師的流失,師資隊伍狀況不佳,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人員的比例僅為34.9%。由於地域及擴招等因素影響,生源質量也較差。加之當時班子成員沒配齊,本應由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擔任的迎評辦主任一職,只好由時任教務處處長崔光成同志擔任,這在全國也是少見的。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國家級評估,困難之大,可想而知。當時還有一件令人糾結的事,就是決定按優秀申報還是按良好申報。確定哪個級別就要按那個級別的條件准備材料,大家還為此爭論了一番。省教育廳主管領導建議我們申報“良好”更為適合。也不知哪來的那種精神,我表態說:“領導建議申報‘良好’,是為了不讓我們承受更大的壓力,我們很感謝,但我們還是要不負眾望,努力向優秀衝刺”。在接下來的一段“漫長”時光中,我們緊鑼密鼓,按照“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評估方針,進行艱苦的迎評准備工作。全體職工一年多都沒有完整地休過周末和寒暑假。或許專家組被我們的自強不息精神所感動,或許他們對我們辦學的困難給予理解,或許他們看到我們辦學的紮實成效,專家組歷時一周的檢查評估,結論為“優秀”。掌聲和淚水表明,無需獎金獎狀,不論國家最終評定結論如何,專家組給予的“優秀”兩字,就是對我院全體教職員工近兩年來在艱苦條件下辛勤付出的最大慰藉。

  評估結束了,整改工作還在路上。專家組組長反饋時的一句話,令我一直難忘——“齊醫還存在許多專科痕跡。”啊!20多年過去了,還殘留那麼多專科的痕跡,看來晉昇一個層次的外在標志只是一紙文件,要從內涵上實現晉昇包括內心深處觀念的轉變,還須再下功夫。

  盡管我們沒有啟動“消除專科痕跡的專項行動”,但我們提出的加強內涵建設,就是在努力地消除專科痕跡。從那以後,“內涵”一詞在學院的各類文件和講話中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多,表明消除專科痕跡的行動一直處於進行時。

  院系是大學的基本組織框架,但在一些醫學院校的歷史上,往往沒有院系,以教務處、學工部、基礎部形成的三角形穩定關系支橕著全部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我院的歷史亦是如此。在我任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時,向學院提出了成立院系的建議。按照學院部署,由我帶領一個調研組,赴國內幾所院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並向學院提交了一份調研報告。2003年,學院建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批院系,這是我院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義十分深遠。最近幾年,我們又啟動了職能下移改革,旨在進一步賦予院系更多的管理職能,以確立院系在辦學中的實體地位。這既是消除專科痕跡的重要措施,也是向醫科大學框架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然而,對於地處北方特別是非省會城市的大學而言,培養和引進人纔一直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以及“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思想始終體現在我院引進人纔的舉措上。求賢若渴,無論工作再忙,凡是有意來院工作的博士,我都一一見面。我想,作為一任校長,只有以周公握發吐哺、劉備三顧茅廬之胸襟來招賢納士,纔能構建起十步芳草、鸞翔鳳集的人纔群體。從2004年的第一個博士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名博士,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人員的比例已達86.4%,真可謂一番心血,一路凱歌。在新校區建設期間,針對高學歷教師太少的現狀,我曾說:“寧可少建一座樓,也要用1000萬元換30個博士。”按照學院當時的規定,引進一個博士要付出33萬元,建一座大樓也就1000萬元左右。時至今日,引進博士這筆錢已遠遠不止1000萬了。

  如何培養一批優秀教師?我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無論管理者還是教學、醫療、科研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應具備新時期大學工作者的素質,尤其是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英語水平是我院教師隊伍的軟肋,必須先讓它硬起來。於是,學院克服各種困難,堅持每年連續舉辦外語培訓班,現已舉辦11期英語班。在此基礎上,又組織學員赴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院校集中培訓。有了英語這把通向世界之門的鑰匙,教師就有了申請赴國外院校研修的底氣和能力。同時,學院還制定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支持教師赴國內外訪學研修,尤其支持赴國外長期研修的政策措施。研修期間,工資待遇不減,職稱照常晉昇,歸國後優先為其搭建發展平臺,投入資金之大,支持力度之大令同行們贊佩不已,羡慕不已。目前,學院具有國外訪學研修經歷的教師已達25名。我認為,把錢用在教師身上,就是花在了刀刃上;無論大事小事,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如何培養出新時代合格的醫學人纔?我始終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直以來,我們持之以恆地努力工作,一批批畢業生走向社會,日夜奔走於救死扶傷的一線,然而令我不安的是,一個幾千年來一直倍受崇尚的治病救人功德無量的行業,時下卻倍受詬病,醫患關系也似乎降至有史以來的冰點。這是為什麼?盡管存在諸多社會原因,但我們也不能不反思醫學教育本身存在的缺失。探索適合新時期的醫學教育模式,就成為我院教學改革的重點。

  “十二五”初期,省教育廳啟動了“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項目。在立項答辯會上,我們將前期思考形成的“三導向”醫學人纔培養模式和盤托出,即以職業精神為導向的人文素質教育,以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素質培養,以社會適應為導向的身心素質養成。此舉得到專家高度認可,學院由此被批准為全省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單位之一。歷經5年的研究與實踐,現已形成較為完整的“三導向”人纔培養體系,包括培養方案、教材體系、教學方法等系列內容。中國醫科大學孫寶志教授對“三導向”醫學人纔培養模式頗為贊同,在“三導向”模式構建及其系列教材的編寫上,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給予了深入指導和大力支持。2015年,省教育廳專家組對全省高校的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項目進行驗收,雖然驗收結果在文件上沒有排出順序,但專家透露,在6所高校中,我院得分最高,居於首位。

  如何突出辦學特色?專業特色是構成一所大學特色的重要方面。醫療衛生行業既是一個技術性極強的行業,也是一個分科精細的行業。實際上,臨床內外婦兒等大的學科總是人纔過剩,而一些小的學科卻長期人纔短缺。我認為,對於這些小學科的人纔,只有在大學期間定向培養,纔能保證該學科人纔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在臨床專業下設專業方向的培養方式。學生參加工作後,專業思想穩定,技術優勢明顯,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對於專業下設方向的培養方式時有政策變動,但我們辦專業方向的定力始終沒有動搖。我們認為,專業方向比專業更具辦學特色。我院臨床病理學專業方向的畢業生能進京在大醫院就業;眼科專業方向的學生在校期間就被提前預定,形成訂單式培養;婦產專業方向的學生也很受市場歡迎。這些足以表明我們堅持辦專業方向的正確性。

  精神醫學專業不僅是學院專業建設的一個閃光點,在全國精神醫學教育界和精神衛生行業也光芒四射。我國資深的精神醫學教育家、精神病學家、湘雅醫科大學楊德森教授在我院慶祝精神醫學專業成立30周年的紀念大會上說:“齊醫在精神醫學專業建設上擁有‘四個全國第一’,即在全國第一個開辦精神醫學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數量居全國第一,組織編寫了我國第一套本科精神醫學教材,第一個進入教育部一類特色專業目錄(也是當年全國唯一一個進入該目錄的精神醫學專業)。”國內一些大學也曾舉辦過精神醫學專業,但因招生困難和臨床教學及實習困難等原因而停辦。我院的精神醫學專業也是在克服困難中不斷前行。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大慶第三醫院和黑龍江省第三醫院等精神專科醫院為學院的精神醫學專業人纔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現在,前兩個醫院已成為我院非隸屬附屬醫院。時至今日,精神醫學專業已成為我院的品牌專業,是我院第一個進行一本招生的專業。更讓我們為之驕傲的是,我們有幸組織編寫了全國第一套本科精神醫學專業教材。在2008年,針對我國精神醫學專業開辦30餘年沒有全國統編教材的現狀,我們向衛生部教材辦和人民衛生出版社提出了編寫全國本科精神醫學教材的建議。當時恰逢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全國部分醫學院校專家赴美國考察教材建設情況,期間我向杜賢總編詳細說明了編寫此套教材的意義和我院在編寫方面的優勢。回國後很快得到批准,由我院作為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總主編單位)牽頭組織編寫本套教材。參與編寫的有協和、首醫、浙大、復旦、湘雅及香港大學等40餘家單位。此套教材共11本,於2009年出版並在全國投入使用。這套教材的問世,結束了我國精神醫學專業30餘年沒有統編教材的歷史。201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啟動全國本科精神醫學教材第二版的編寫工作,我院再次被批准為總主編單位。一個大學能獲得一部或幾部教材的主編,那也是相當榮耀和相當不容易的事。然而,作為齊齊哈爾醫學院能夠兩次以總主編身份牽頭組織編寫一套全國性教材,並拿到其中三部教材的主編,實屬難能可貴,也是我省為數少之又少能夠獲此殊榮的院校。

  學院現面向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招生錄取分數被譽為“大學社會聲譽的晴雨表”,近五年來,我院的招生錄取分數持續提高,平均高出省控線70多分,處於同類高校前列,在哈外院校中位居第二位。昔日招生之艱難已一去不復返了。

  “面向基層,培養應用型醫藥衛生人纔”是我院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辦學定位,並已成為學院的辦學特色。2008年,時任國家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率領“醫學教育改革與基層衛生人纔培養”調研組來我市調研。在學院本部和附屬第一醫院調研的座談會上,我們提出了在現階段應建立一套適合農村衛生人纔培養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執業醫師管理辦法和職稱評聘體系等建議。張主席對此十分認可,並認為這些建議符合我國城市和農村二元結構的實際情況。在調研組走後,我們又組織了3個研究組,對我市6個縣,13個鄉鎮的鄉村醫生、鄉鎮衛生院院長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進行現場調研,撰寫了調研報告,提出了“將鄉村衛生人纔培養納入國家和省級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長遠規劃”、“建立獨立的人事管理、職稱晉昇、執業資格等鄉村衛生人員管理體系”、“完善城市支援農村衛生工作”等新的政策建議,並以書面形式向張梅穎主席做了進一步匯報,此項研究成果還獲得了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院積極參與我省“村村大學生”培養計劃,2005年以來,共招收1536名全科醫學專業鄉村醫生,佔全省培養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是全省培養鄉村醫生最多的醫學院校。隨著國家新醫改的不斷深入,我們又將目光轉向了具有更大意義的國家和我省醫改重大專項中的衛生人員培訓計劃。2010年,首先承辦省衛生計生委委托的全省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新招錄的709名醫學畢業生崗前規范化培訓,繼而,學院陸續成為黑龍江省全科醫學培訓中心、黑龍江省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基地、黑龍江省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基地以及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基地、衛生部衛生人纔培訓中心齊齊哈爾基地。在“十二五”期間,依托上述培訓基地,共完成省衛計委委托的國家醫改重大專項培訓、黑龍江省醫師定期考核培訓、黑龍江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各級各類培訓項目29項,培訓學員29.7萬人次。

  在國家推出“5+3”醫學教育改革後,學院抓住機遇,積極爭取相關項目和政策,黑龍江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辦公室和黑龍江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試中心已相繼設在我院,3所附屬醫院和5所非隸屬附屬醫院也相繼成為國家和省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目前,培訓工作既體現了大學服務地方的功能,也已成為學院辦學的又一品牌特色,學院的社會聲譽也隨之與日俱增。

作者:    來源: 東北網     編輯: 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