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至善:語出“四書”中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此句意為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醫精誠:出自唐朝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一是精,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二是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要求醫者既要有精湛的醫術,又要有高尚的醫德,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論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國著名醫學家裘法祖先生對大醫精誠最精闢的解釋是:“精於醫術,誠於品德”。

  “大學至善,大醫精誠”作為校訓,是齊齊哈爾醫學院校園文化的靈魂,體現了優良的辦學傳統,代表著校園文化的核心,展現了學院鮮明的辦學理念,是齊醫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煉,是學院歷史和文化的深厚積淀,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與行為規范。以此為校訓是希望全院師生通過學習,從而在學問和醫道上達到“至善”和“精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