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8日訊 黑龍江省委書記王憲魁說寒地黑土的原生態既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也是一代又一代龍江人保護傳承下來的,這裡土壤、水和大氣等生態狀況良好,疫病發生率低,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具有明顯優勢。
綏化市正處在王憲魁所說的這片“寒地黑土的原生態”的腹部,目前該市已采取嚴格措施抓源頭保護農業生態,恢復提昇地力,抓監管全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堅守生態底牌,揚起綠色風帆,努力打造和推介“寒地黑土•綠色綏化”綠色食品品牌。
一張獨特的綠色品牌
綏化,位於北半球中溫帶。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季冰雪覆蓋;夏季降雨集中,氣候溫熱濕潤;春、秋兩季氣候宜人,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全市有耕地面積1444054公頃,土質肥沃,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肥力較高的耕地約佔80%,適宜種植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這裡生態優良,農牧資源富集,是發展綠色農業的理想源地,素有“寒地黑土明珠”和“北國大糧倉”美譽。
生態,是發展綠色食品最硬的底牌。去年,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7000萬畝,我市就有1600萬畝,佔全省近五分之一、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我市緊緊攥牢這張生態底牌,在全省率先起步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已經形成了集種植養殖基地、生產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綠色食品產業體系。現在在全國施行的綠色食品種植業技術規程很多是參照了我市的標准制定的。為此,我市也率先成為全國唯一的寒地黑土特色農業物產之鄉和中國綠色農業示范市。
放大綠色食品品牌
“守住生態地,留與子孫耕”。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根本是要守住生態這張底牌。生態是我市的最大優勢,保護好生態環境,纔能源源不斷制造出綠色健康食品,纔能讓美麗與發展雙贏。
綏化市現在擁有1444054公頃耕地,糧食總產相當於全國的四十分之一,而且仍在增加。為穩定糧食產能,我市抓住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契機,依靠大水利、大科技、大農機,從源頭保護生態底牌。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175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61、2%,規模經營面積佔耕地面積的74%;全市農機合作社達269個。去年完成農田水利建設投資16億元,新增水田灌溉面積9、15萬畝;發放涉農貸款11、9億元,落實農業保險面積923、7萬畝。努力擺脫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望奎縣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采取嚴格措施抓源頭保護農業生態。在基地生產上做到統一整地標准、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防蟲滅病除草、統一收獲,實現了綠色種養加從分散到集中、從粗放到集約、從單環節到全過程的轉變,努力打造綠色食品產業化“第一生態車間”。截至目前,全縣已發展綠色食品認證面積30萬畝,無公害作物認證面積20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大豆標准化生產基地100萬畝。今年,全縣將新增綠色食品原料基地6萬畝以上,認證綠色標識10個,全縣無公害農產品面積實現全覆蓋。該縣先鋒鎮“龍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全力打造可追溯農業體系,將“龍蛙”品牌成功申創“中國馳名商標”,並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綠色產業是農民致富的引擎
“三農”是堅守生態底牌的直接踐行者,發展綠色產業,揚起綠色風帆,是我市農民致富的引擎、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前景。
讓美麗與發展雙贏。我市對所屬產業帶或主產區進行合理布局,並按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山產業四個分類,科學規劃出綠色玉米、大豆、水稻、蔬菜、馬鈴薯、乳品、肉類等規模較大的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帶,形成各具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產業群。
蘭西縣依據距哈市較近的區位優勢,重點圍繞“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建設綠色、特色產業種植基地。他們把長崗、長江作為綠色、有機水稻生產重點區域,建設綠色水稻、河順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共5萬畝;把榆林、康榮、蘭西鎮、奮斗、紅星、紅光作為發展瓜菜生產基地,建設無公害瓜菜30萬畝;把北安、蘭河、臨江、遠大、平山、紅星、長崗、星火、燎原作為雜糧生產重點區域,建設無公害小米、雜豆生產基地。目前,全縣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發展到170萬畝、綠色食品監控面積80萬畝、有機食品監控面積3萬畝,經濟效益翻倍。
|